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内容
《陶行知全集》中指出“人生第一要事是健康,第二要事是健康,第三要事还是健康。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伟大的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问题上,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每天四问”,其中第一问就是问自己“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他提出每一个人都要建立“科学的健康堡垒”,共同来保证“健康第一”的胜利。
一、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内容
1.按时定位进餐,餐前有准备;2.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3.注意饮食卫生和进餐礼貌;4.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在对幼儿的进餐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例如:某大班的幼儿健健在家从来都不吃蔬菜的,妈妈担心孩子的身体,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找到本班老师,无论如何让他在幼儿园多吃点蔬菜。开始的确很难,无论老师怎么说,他就是吃不下去,经常会恶心,有时刚吃就吐了出来,但老师却不急不躁。今天先让他吃一小口,如果他吃下去了,就马上奖励他,并鼓励他下次再吃得多一点,对于这样的鼓励方式健健还是非常开心的。就这样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多吃一点,慢慢地健健吃的蔬菜越来越多了。现在不管幼儿园里吃什么他都能吃个白白碗。
(二)直观性原则
孩子善于模仿,特别是对于身边的人,例如家中的父母、幼儿园的老师,大人的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所以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要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的家长对某种食物的喜恶直接会影响孩子,家长不喜欢某种蔬菜,就无意说:这个菜怎么怎么样,孩子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也不喜欢吃这种菜了。进餐是一件高兴的事儿,作为幼儿的模仿榜样,我们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如介绍一下这种菜的营养价值,对幼儿生长发育的好处,并且以身作则,吃给孩子看。身教胜于言教,这样幼儿就会接受你的建议。
(三)反复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例如,在培养孩子就餐卫生的习惯时,就要养成孩子餐前洗手,在平时进餐时要提醒幼儿把掉下的饭粒或吃剩下的残渣捡起来放在空盘中的好习惯,刚开始时,孩子们肯定不会很自觉,但相信经过大人的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会养成勤洗手,吃饭不掉饭粒的好习惯。所以说,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靠短时间内的说教,而需要在反复训练和巩固下才能形成的。
(四)激励性原则
陈鹤琴指出的:“积极地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例如:冬天幼儿穿的较厚,午睡后,躺在床上难免不舒服,于是每次上床后我都提醒幼儿把外衣脱掉,贴放整齐后再入睡。有的幼儿兴奋得不得了,好长时间安静不下来,我说:“今天,我们来个脱衣服比赛,看谁能最快躺好,这样的小朋友起床后会在自己的枕头下发现一颗小星星”。刚说完,以前慢的小朋友也加快了速度,静悄悄的躺好闭了眼睛。这说明:激励是最好的老师!
一、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内容
1.按时定位进餐,餐前有准备;2.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3.注意饮食卫生和进餐礼貌;4.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
二、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原则
(一)循序渐进原则
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慢慢形成的,在对幼儿的进餐提出要求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强制。例如:某大班的幼儿健健在家从来都不吃蔬菜的,妈妈担心孩子的身体,但又无可奈何,于是找到本班老师,无论如何让他在幼儿园多吃点蔬菜。开始的确很难,无论老师怎么说,他就是吃不下去,经常会恶心,有时刚吃就吐了出来,但老师却不急不躁。今天先让他吃一小口,如果他吃下去了,就马上奖励他,并鼓励他下次再吃得多一点,对于这样的鼓励方式健健还是非常开心的。就这样日积月累,每天坚持多吃一点,慢慢地健健吃的蔬菜越来越多了。现在不管幼儿园里吃什么他都能吃个白白碗。
(二)直观性原则
孩子善于模仿,特别是对于身边的人,例如家中的父母、幼儿园的老师,大人的言行举止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所以作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我们要无时无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的家长对某种食物的喜恶直接会影响孩子,家长不喜欢某种蔬菜,就无意说:这个菜怎么怎么样,孩子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也不喜欢吃这种菜了。进餐是一件高兴的事儿,作为幼儿的模仿榜样,我们应加以适当的引导,如介绍一下这种菜的营养价值,对幼儿生长发育的好处,并且以身作则,吃给孩子看。身教胜于言教,这样幼儿就会接受你的建议。
(三)反复性原则
一个良好的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养”不难,养成就需要很大的坚持性,需要不断的强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疲劳以至于忽视,从而使坏习惯卷土重来。特别是小班的幼儿,他们基本上还没有很自觉的意识,所以需要成人的提示和帮助。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关键在于“渗透”和“坚持”。例如,在培养孩子就餐卫生的习惯时,就要养成孩子餐前洗手,在平时进餐时要提醒幼儿把掉下的饭粒或吃剩下的残渣捡起来放在空盘中的好习惯,刚开始时,孩子们肯定不会很自觉,但相信经过大人的一次又一次地提醒,过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就会养成勤洗手,吃饭不掉饭粒的好习惯。所以说,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不是靠短时间内的说教,而需要在反复训练和巩固下才能形成的。
(四)激励性原则
陈鹤琴指出的:“积极地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例如:冬天幼儿穿的较厚,午睡后,躺在床上难免不舒服,于是每次上床后我都提醒幼儿把外衣脱掉,贴放整齐后再入睡。有的幼儿兴奋得不得了,好长时间安静不下来,我说:“今天,我们来个脱衣服比赛,看谁能最快躺好,这样的小朋友起床后会在自己的枕头下发现一颗小星星”。刚说完,以前慢的小朋友也加快了速度,静悄悄的躺好闭了眼睛。这说明:激励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