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小爸爸》

作者:卡洛丽·索多/文
克里斯·蒂·吉亚科莫/图
刘南岚/译
出版社:东方娃娃杂志社出品
出版日期:2013-11
【导读】耍赖的大人真可怕
南京艺术学院教师张迅
朋友常感慨说:人生最大的不幸与幸运都是摊上一个精力过剩的宝宝。《小爸爸》的有趣是通过彻底的角色反转来实现的,虽说它来源于生活,但被加工得可爱至极。如果说故事一开始的图文配合还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那么到第二个对页,孩子站在椅背上扶着爸爸的脸,那场景一下子萌到顶,把身份错位的喜剧性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父子互换的题材在儿童故事领域其实常有出现,但多数处理是孩子突然有了个大人身体,大人则缩小成孩子,但《小爸爸》更着意的是内在心理的对调——高大、强壮的爸爸是个三岁孩子的心理,矮矮小小的儿子却是个成熟大人的心理。由此,行文的郑重其事和画面的滑稽反差共同演绎出极具冲击力的喜剧效果。故事后半段,小爸爸抱起儿子祈求再讲一个故事,然后又赖在地上抓住儿子的腿,两个极其夸张、对比强烈的画面就是沿着这个思路更进了一步。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后几个画面里经常出现的手绘字体。“再讲一个好不好?求求你了!就一个,最后一个!”那几个手写字几乎让你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得不加强语气,临场感十足。而“儿子,我能和你一起睡吗”经过灰色块的衬托显得异常恳切。绘本非常重视情绪的种植,而情绪就来自这些精心设计的点点滴滴。纵观整本书,文字的排版非常活跃,各种字体、各种版式,象指挥棒一样提点着口气的变化,营造出活泼的气氛,所以,读的时候不妨跟着它们进入故事情境试试。
其他方面,画家还设置了一些聪明的细节,比如耐心哄爸爸那幅,空气中还有张笑嘴在逐渐飘落,象征耐心逐渐消耗见底。又比如后一幅加了一些乱线象征混乱,而道具中还时常出现真实照片和涂鸦的组合,是象征大人和小孩各自的世界吗?我们可以细细体会。不过最妙的是,文中经常出现的“很高,很强壮”,它有时形容“小爸爸”,有时形容“儿子”自己,既有词面反差的趣味,又映射着孩子心中对爸爸的向往与崇拜。既然孩子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那就陪他们一起慢慢长大吧。其实再试一遍童年的规则真的很有趣,我女儿现在就常说:“耍赖的大人真可怕。”
来源:上海学前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