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浅谈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工作
浅谈幼儿园教师班级管理工作
李庆桂
摘要: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一项很繁琐、复杂的工作,班级又是幼儿园内较小的组织,是一个小社会,它承担着教学和教学以外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更是需要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精心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
幼儿园 班级 管理
在新纲要的指导下,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活动中,都非常积极的向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看齐。我们不仅要在实施教育的活动中转变以往的角色,在班级管理中同样要转变角色成为班级管理的引导者、服务者、合作者。我将分三部分进行阐述:
一、创设宽松、温馨的班级环境氛围,是保证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
(一)主题墙的创设
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是为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存在的,也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在主题墙的创设中也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的问题。
主题墙不只是辅助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要体现教育活动的价值,应以幼儿的参与为主。它可以是主题活动中幼儿收集的材料或操作的作品,也可以是浓缩了整个主题活动的教育内容。还可以版块的形式呈现出来。
(二)墙面的有效高度
看到过一句话: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它也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所以,环境材料的有效性在于与幼儿所进行的“互动、对话”,因此,我们应不断为幼儿创造有效的活动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来。
低墙面可以为幼儿提供有效的参与环境,使材料与幼儿产生“相互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他们自己收集的材料或他们的作品来布置,在布置过程中,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讨论构思和布局,而不是代替幼儿去布置。另一方面,孩子们通过观察、构思、动手,不但获得了新知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区域的动手整理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家里总是丢三落四以及不会将自己所玩的玩具归置回远处,也常看见一些孩子因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而挨父母的批评。这看上去只是孩子生活中的小问题,可事实上却会给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甚至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少的麻烦。
针对孩子的物品整理问题,可以从在幼儿园内的区角物品整理出发,在每天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总会用到这样或那样的物品,物品如果整理和归置杂乱,那么将会给老师增加不小的工作量,也会影响物品的下次的使用。
所以,引导幼儿整理区角的物品,既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
二、转换角色观念,优化师师、师幼之间的关系,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
(一)教师与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不止要处理好与家长、幼儿的关系外,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实际中每个班级至少有两位教育教学教师与一位生活教师,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同事之间的相处、和谐关系的创造,应做到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加强交往、乐于助人、处事低调、加强修炼、适当赞美、学会幽默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同事关系之间的润滑剂。
(二)幼儿常规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常规习惯是保证幼儿园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常规既要给幼儿自主活动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规范要求。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幼儿安全有序、自然、自主的状态下进行活动。有了良好的常规,幼儿才能建立良好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个好的常规,我们的教育才会循序渐进地进行,良好的常规直接影响一日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的培养在幼儿园的作用是及其重要的。
在常规习惯得培养中,要抓住生活中随机教育的契机,一日生活皆教育,常规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要坚持常抓不懈。
(三)给与幼儿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纲要》中明确要求:“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陶行知先生也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教过的孩子吗?”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渴望得到尊重,有权利获得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充分重视孩子的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还给他们话语权,使其体验发展的乐趣。
《纲要》中说:“我们要成为孩子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因此,老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友好、互相学习、互相作用、共生共长的互动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我们应该卸下“老师”这一“权威者”、“话语权者”的传统角色,多倾听和理解,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留心观察,悉心诱导,因材施教,使他们真正体验到发展的乐趣。 但是也不要过于“儿童中心”而削弱了教师的引导权。
另一方面,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 ,在孩子犯错时,不要急于批评和否定孩子的做法,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针对孩子行为的出发点给与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四)班级集体意识的不断强化。
当今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下,他们对“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观念,是很淡薄的。有些幼儿只想到自己,但对于班级的事情一概不关心。对此,我认为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是一堂重要的课。
作为教师,我们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在让幼儿认识自我的同时,增强其对集体的认同感,感受自己是集体一员的重要性。要使每个幼儿懂得:集体的活动,没有自己的参加,这个集体并不完整;集体的荣誉,要靠大家共同创造。同时,利用各项集体活动的开展,对幼儿进行随机的集体意识强化。
三、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保证家园沟通合作是促进班级管理的桥梁。
(一)幼儿的反馈是家长了解幼儿园与教师的第一途径。
因教育工作的调整,经常会有更换班级教师的情况发生,家长对陌生的老师不够了解,就会产生一定的质疑,从而影响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家长对新教师的第一印象,主要在于幼儿回家后的诉述,针对幼儿给予的反馈,家长从幼儿的陈述中提取出教师对幼儿的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家园工作的配合。
所以,在进入到新班级后,首先要摆正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其中正确树立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也是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的一条重要内容。
(二)对孩子细致入微的观察会增加家长对教师的信任。
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出发点与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家长对教师工作的配合度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教师对于自己孩子的上心程度,虽然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会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但是家长的担心是无时不刻不在的,所以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后,我们要时刻保持所有孩子都在自己的视线之内,细心留意每个幼儿的异常行为,有异常行为要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二)通过多种沟通方式提高家园沟通的频率与效率。
老师与家长沟通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的桥梁,做好家园沟通对促进幼儿园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1.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家园交流。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也不再仅仅局限于面谈或者电话,QQ、微信、邮件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新型沟通方式。
2.利用好家长面对面的约谈。
相比较于家长会、家长开放等沟通方式,家长约谈活动有其独特的一面。次数有限的家长会上,老师与家长是一对几十,很难把孩子的情况全面细致地与家长进行交流,只能就班级中幼儿的共性问题及老师的要求给家长做介绍。而家长开放活动时,教师又要忙于各类活动的组织,“闲”下来的时间比较少,即便是一个老师组织活动,另一个老师接待家长,“会与哪个家长交流,交流什么”等方面的随意性也比较大。而约谈活动,老师、家长围绕一定的话题进行,可以充分地探讨相关幼儿的特定情况,所以很有针对性;同时,约谈活动涉及的人员少,对场地、硬件的要求不高,所以有利于组织,只要发现问题、产生话题就可以与家长约定交流,具有及时便捷的特点。在家长约谈时我们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1)换位思考,尊重家长。
幼儿教师日趋年轻化,许多教师尚没有为人父母的角色体验,这使得一些教师在面对孩子发生的状况时,无法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如果教师从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换个角度想想,受伤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会很自然地理解家长的心情,处事态度也会大不相同。
(2)客观评价,取得信任。
在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离不开教师对孩子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直接影响到家长和教师间的关系。教师应该用平和的语气、委婉的态度、一分为二的观点与家长交流。善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优点,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鼓励。
(3)讲究方法,艺术沟通。
幼儿园的许多工作都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一定要让家长明白,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但有时面对家长的一些不合理要求,教师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但在拒绝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对于犯错的孩子,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一定要把握好语言的“度”。
(4)软化矛盾,冷静处理。
幼儿天性活泼,在幼儿园时有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而随着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时还会与小伙伴们发生一些小争执。有些家长爱子心切,难免会有些过激言行,教师们一定要冷静对待,妥善处理。这时,教师千万不要急于反驳,与家长你一言我一语地“对着干”,反而应该专注、耐心地倾听,让家长觉得教师对他的意见非常用心与在意。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转移的办法,说说孩子在幼儿园的趣事,不经意间把孩子在园的可爱之处描述出来。而家长在将自己心里的想法宣泄出来后心情也会平静下来。会令家长冷静地认识到他所掌握的情况可能是片面的,教师是有爱心和负责任的,而且在深深地关爱他的孩子。这样,家长可能会转怒为喜,能在和谐轻松的气氛中解决矛盾。
幼儿园班级管理是一项很繁琐、复杂的工作,班级又是幼儿园内较小的组织,是一个小社会,它承担着教学和教学以外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更是需要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精心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参考文献:
[1]王英梅.《浅谈幼儿园教师班级常规管理工作》[J],中国知网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3]英·露西皮特.《给幼儿教师的100个创意》[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年03月
[4]左志宏.《幼儿园班级管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