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守护 预防先行——幼儿园开展秋冬季幼儿传染病系列防控工作

发布时间:2019-10-25 14:55 阅读量:1021

       一场秋雨一场寒,一阵秋风一阵凉。这转眼夏去秋来,秋天也过去大半,冬季也要如约而至了。此时的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忽冷忽热,是传染病、过敏性疾病等各类病症的多发季节。学龄前儿童年龄小,发育还不健全,抵抗力比较弱,如果穿衣和饮食再调理不当,就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为加强秋冬季常见病的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今天向家长朋友们普及几种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我们一起关注疾病预防措施,一起保护孩子身体健康。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患者体温大多在39℃以上,一般持续3~4天,或同时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伴有消化道症状。 预防措施:要加强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和外出归来时,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的水下洗手,手要彻底洗干净。据天气变化情况,适时增减衣服。家里的门窗要定时打开,进行自然通风。当阳光普照时,被褥要在太阳下暴晒。每天注意饮食均衡,要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白开水,适当吃些水果。定时进行运动,有足够休息时间,减轻压力,保证足够的睡眠。到公共场合,尽量戴口罩。在公共场所经常使用的物品应该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擦拭消毒。可注射流感疫苗,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预防措施接种腮腺炎疫苗。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烧,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勤洗手、讲卫生。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手足口病病人的隔离。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经常开窗通风,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冷,如身体不适应卧床休息。进行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摄入。雾霾天气等,应戴口罩、面罩等,做好防护措施。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肠胃通畅。

        幼儿园为了防控好传染病的发生,除了保持平时的按时消毒外,在高发季增加消毒次数,规范操作方法,防患于未然,将传染病的源头直接切断。

        幼儿园召开传染病防控工作部署会,高园长传达了上级有关秋冬季传染病工作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要求全体教职工高度重视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同时强调各部门要明确传染病防控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工作流程,认真落实工作要求,为幼儿的安全保驾护航。

       保健老师就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向老师和家长们进行培训,着重介绍了幼儿传染病的发病症状、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预防措施。指出了晨检及全日观察,缺勤幼儿跟踪等工作的重要性,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各班老师有计划的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教育活动,同时通过微信、网站、一封信、宣传栏、温馨提示等多方面向家长进行卫生保健常识的普及及宣传。老师们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不断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抗病能力。

          通过秋冬季传染病防控工作系列活动的展开,不仅丰富了幼儿、教师和家长的防病知识,提高防病意识,而且为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微信公众号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标山南路45号
邮箱:hqyh2012@163.com
电话:15315110998
鲁公网安备 鲁ICP备2021045640号-1
建议用IE8以上版本浏览器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