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鹤经验分享——陪孩子有多种正确“打开方式”
在多数家长的育儿经里,“陪伴”绝对是认可度较高的育儿准则之一,不少认可它的家长也愿意多挤出时间来陪伴孩子。然而,并不是所有陪在孩子身边的过程都可以称为陪伴,陪伴更应该是一个亲子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彼此的状态更多的是期待并且享受。“陪伴”并不等于“陪着”,只有高质量的陪伴才能称为“有效陪伴”。
常见的陪伴误区
1. 心不在焉”等同于没有效率的陪伴
有些家长,虽然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但却和孩子没有任何交流。譬如当家长们陪孩子看电视,孩子对他说“声音太轻了”、“他为什么会在这里?”等等问题,家长们都充耳不闻。但其实这样的陪伴完全是在浪费时间。
2. 陪伴的质量比陪伴时间更重要
长期无效的陪伴不仅不能给孩子们信任和安全感,还会让他们感到沮丧。并且任何对家长们来说微不足道的事情,都有可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持久的印记。因此,家长们可以在每天选取一小段时间,全身心投入地去陪伴孩子,得到的效果反而更容易事半功倍哦!
3. 物质上的满足不能取代陪伴
有一部分家长由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则会选用其他的方法来代替,最为常见的就是希望用物质手段来弥补忽视孩子的罪恶感。家长们会认为给孩子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物质条件,用金钱代替陪伴,就是有效陪伴,其实是大错特错!
给孩子们提供物质条件,只是家长们为自己找的一个“陪伴借口”,但这样做并不能真正满足孩子对家长陪伴的渴望。
陪伴的最终目的是共生成长。这不仅仅是孩子向家长们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家长们向孩子学习的契机。
有效的陪伴需要哪些素质?
1. 具有吸收性心智
具有吸收性心智的孩子,会主动模仿家长们平时的行为举止,甚至是做事时的状态。在高质量的陪伴中,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共同感兴趣的事,在这种状态下,氛围也会更为轻松愉悦;与此同时,专心致志地始终坐着一件事,本身对孩子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
2.具有仪式感
带着一些仪式感去陪伴吧,比如大胆表达出“我爱你”,比如经常拥抱彼此,比如定期举办家庭日或家庭月party,比如穿着亲子装外出等等......这些简单的举动,能让孩子从内心感受到自己的被在乎。
陪伴的最终目的是共同成长。陪伴不仅仅是孩子向父母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父母向孩子学习的契机。
3.具有责任感
具有责任感的家长,每天都会秉承着对自己负责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去完成陪伴孩子这件事。以这样的心态去陪伴,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家长,都是有利无害的。
家长应该怎么做?
1.相信并接纳孩子真实的一面
在一个关系良好的家庭里,家长们都能够完完全全接受他们的孩子,并正确地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降低自己的控制欲,真正做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因为只有这样,家长们才能真正接近我们的孩子。
2.比起陪伴在孩子身边,更重要的是心与心的连接
其实有很多家长的职业是医生、警察、海军等等,经常因为工作等不得已的原因不能常常陪在孩子的身边。但其实真正有效的陪伴,不一定要一直陪着孩子们。
当家长们全身心投入地去陪伴孩子时,有时甚至只需要几分钟,几十分钟,都能与孩子建立良好的联系,对孩子的一生都会有良性的影响。
3. 保证每天的陪伴时间
孩子的童年稍纵即逝,我们以为是自己在陪孩子,其实更要珍惜孩子正在陪自己的时间。如果带着感恩去回应孩子,家长们的陪伴自然就会变得非常高质量。
陪伴是相互的,当家长们自己需要陪伴时,孩子自然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陪伴你。陪伴带来的是成长,学会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家长在呵护孩子成长的同时,也将不断成就更好的自己。
本文转载自网络